歡迎光臨

[台灣南部] 鹿港老街散步-配合小三國語L9:回到鹿港

 
 
[拜訪日期:106.2.1]
  今年過年時很難得的跟茜的娘家一起到台中家族旅遊,旅遊的方式走很沒有規劃」的style,初四去了成美文化園區(因為不知道要去哪裡,FB上看到很多人去拍照我們就跟風,結果一到現場發現是魏家的場子馬上後悔=.=),拍完照就驅車去貴鬆鬆的旅館吃晚餐+認真泡溫泉(立志泡到脫皮可惜並沒有),初五臨時決定跑去秋虹谷拍照、抓寶,然後就原地解散。

  這麼混的行程但是我的阿母還是很開心,因為對我的阿母來說一家子聚在一起才是重點,吃啥住啥相對沒有那麼重要。

  跳回來主題。原地解散後,小跳問茜:那我們要直接回家嗎?茜想了想,蜜蜜國語課本還有幾個景點還沒有去,既然台中離鹿港不遠(其實並沒有),那不如就去鹿港吧!

  小跳聽了快昏倒,這世界上應該只有茜不理解過年去鹿港是什麼恐怖的建議,但課本上的另一個景點安平古堡也沒好到哪裡去,就去鹿港吧!

  小三國語第九課有一點長,以下摘錄課本上有講到地名的部分:

我們的老家在鹿港,它是台灣中部最古老的城鎮。爸爸、媽媽每次帶我和哥哥回去,都會到九曲巷和「半邊井」遊玩。

  車還沒到鹿港,就看到交通管制的標誌了。茜這時才有一種感覺:好像真的像小跳說的一樣,鹿港會有很多人呢!(小跳表示:……無言)

  小跳很厲害地找到外圍的停車場(福興第一停車場),於是我們看著停車場旁的地圖,開始了鹿港的古蹟巡禮。

「鹿港神社遺址」
  停車場旁邊有個鹿港神社的遺址,就在鹿港國中前方,既然順路,我們就來看看吧!

  鹿港國中門口有一對狛犬,感覺我們是來對地方了,哪個國中門口會有狛犬呢?裡面一定有神社吧!結果我們在鹿港國中的大門走來走去,卻都沒看到長得像神社的建築。

  後來打開寶可夢一看,狛犬是個補給站,而且還有說明呢!原來鹿港神社在昭和141010日興建,供奉的能久親王、明治天皇、綿津見大神、事代主大神,現在已經沒有了,就只留下兩隻狛犬見證這段歷史。寶可夢還可以當導覽,有沒有這麼厲害。


  鹿港國中裡還有國父半身像,小妞們問:這是誰?這問題真的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世代的不同。


「謝家甕牆」
  走在路上看到「謝家甕牆」的指標,而且還得從警察局旁邊的小路走進去,覺得很新奇。

  甕牆是什麼呢?一走進巷子就看到牆邊貼上了彩色輸出的甕牆,一度有一點失望。不費吧~印出來的東西也可以做指標喔?正要離開時抬頭一看,原來甕牆在半空中

  話說這是早期的泥水師傅,把空的紹興酒甕拿來做為圍牆裝飾的創意手法,很有生活的趣味,據說目前還留有一些遺跡。


「丁家進士古厝」
  這是個縣定古蹟,但可能因為過年所以沒有開放,只好在門口拍照留念。

  小跳說進士近視,所以他和蜜蜜都戴上了「眼鏡」;甜心則因為早就有眼鏡了,所以維持一臉殺氣的一號表情。


「鹿港意樓」
  這是慶昌古厝其中的一間閣樓,傳說住著一位名為[尹娘]的女子,才新婚夫婿就要進京趕考。這位夫婿臨走前在牆邊種了一顆楊桃樹,告訴妻子:「見樹如見人,吾試畢即返。」但卻再也沒有回來,而苦守閣樓的尹娘最後抑鬱而終。

  意樓後面有一間長得很奇怪的房子,在沒看故事之前,原本我們以為這才是意樓,因為這個點完全沒有說明啊!


「十宜樓」、「九曲巷」
  因為要感受一下「彎來彎去讓敵人走不出去的路」,我們走進了九曲巷,這裡有一間「十宜樓」,是昔日鹿港最大行郊「慶昌號」的建築,也是過去墨客騷人聚會的場所。


  這裡的「十宜」指的是「琴棋詩酒畫、花月博煙茶」,其中的博是博弈的意思。沒想到「十宜」裡面竟然沒有「書」,感覺以前要烙風雅的人好像不用學識淵博,倒需要有點斤兩啊?!

  這裡我們看到一副很有趣的對聯:「真神以勒、哈利路亞」,原來基督教也寫春聯啊,真是個有趣的中西合璧。


  九曲巷真的彎彎曲曲,我們繞來繞去好不容易繞到大馬路,竟然已經到了民族路的菜市場了,甜心看了地圖說:我們上課有上到泉郊會館,它是日據時期唯一留下來的會館。


「泉郊會館」
  既然甜心說社會課本上過泉郊會館,那麼就該來看看。很可惜因為過年的關係,這天並沒有開放。

  中山路上的泉郊會館設立於清乾隆49(1784),清朝時是八郊之首,因為貿易的對象多是泉州的商人因而得名。它在民國72年轉型為慈善公益團體,不過甜心看到會館時嚇了一跳,因為現在它的一樓是地政士事務所,跟課堂上看到的照片不一樣。


「半邊井」
  從中山路轉民權路,沒多久就會看到一條塞滿觀光客的路。路口是香腸的味道,還有「老街名產阿公香腸」的旗子隨風飄揚。


  我們在google map看了半天,感覺半邊井就巷子裏面,但看到黑壓壓的人群,如果不是在這,那擠進去也太辛苦了。

  問了巷口的小販,半邊井果然在裡面啊只好硬著頭皮走進去了。

  走沒多久就看到很漂亮的紅磚建築,門楣上題著「三槐挺秀」。這半邊井的主人是王家,由於過去要挖一口井得要花費不少錢,王家將井設置於牆的兩邊,一邊供自己使用,另一邊則供給左鄰右舍、路人汲取。

  目前半邊井已經填了,僅剩下半圓形的遺跡,但推己及人、敦親睦鄰的行為,已然成為傳頌不已的佳話。


  回程茜隨手拍了街上的建築,鹿港街上的建築都很有自己的特色,每一間的女兒牆、欄杆、窗櫺都有不同的設計,且商號的名稱都是直接鑲在建築上,無論在顏色、設計上都能跟建築融合,完全沒有突兀的感覺。



  然後看著其他從房子「長」出來的彩色招牌,或是把房子包起來的彩色帆布,很不由自主地想嘆氣。這些搶眼的色彩或許是商業上的不得不,但實在不美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