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
[德島縣] 阿波舞會館、眉山展望台

[拜訪日期: 2023/8/4]

阿波舞會館應該是在非阿波舞祭期間的熱門景點,因為有阿波舞的歷史展示,也有阿波舞的表演。

會館的一樓是售票處、旅遊諮詢處、賣店,二樓是阿波舞表演大廳(要購票),三樓是阿波舞的博物館,五樓是眉山登山纜車(要購票)。

當初安排這個點的想法是,如果來得及就看表演,如果來不及就看展覽,或是搭纜車上眉山。而因為在大塚美術館花的時間比預期長很多,所以阿波舞還是等以後來看祭典時再看吧。

三樓阿波舞博物館不能拍照,只能拍門口的人像。

五樓除了登山纜車之外,還有一個小型的展覽,展覽名稱叫做[SAUDADE],是葡萄牙語中表達懷念、悲傷、渴望的一個字。這裡展示了葡萄牙作家Wenceslau de Moraes (1854-1929)的生平、照片與作品,可以免費參觀。

老實說我對這裡出現一個以葡萄牙人為主角的常設展感到好奇,大概看了一下,得知Moraes原本是個海軍,在明治中期來到日本,擔任葡萄牙駐神戶和大阪的領事。Moraes熱愛日本文化,一生寫了14本跟日本有關的書籍,他不僅皈依了佛教,以神道儀式娶了日本妻子福本米根,把德島當成他的第二故鄉,最終在德島往生,在德島的安住寺舉辦喪事。至於雕像旁邊的狗,我想可能是他晚年的陪伴?

因為Moraes的緣故,日本有一個[徳島日本ポルトガル協会],舉辦關於Moraes相關的活動,以及推動德島與葡萄牙姊妹市Leiria市的交流活動。

眉山只有290公尺高,在當地人的心目中,卻有著像富士山一樣的地位,甚至有[沒去過眉山就不算是完整的德島之旅]這樣的說法。往眉山的纜車15分鐘對開一次,行駛6分鐘可以抵達山頂。

眉山頂的視野很好,可以俯瞰整個德島市,資料上說,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淡路島或是和歌山的紀伊山脈。我們拜訪的這天天氣還不錯,對照地圖看,照片中雲的下方黑色那一小塊似乎就是淡路島?

觀景台旁邊有一座萬花筒,裡面鑲了4,000led燈,不停地變換著顏色與圖案。白天我們只能仰望看著萬花筒裡面的光影效果,我猜想晚上應該可以在地面上看到萬花筒的光芒投影,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。

纜車站上方是個咖啡廳,裡面有很多動畫人物的周邊,猜想可能跟德島有關,可惜我們家沒有人對這方面有涉獵,通通都不認識。

纜車站附近有一座[パゴダ平和記念塔],外型有一點特別,他是仿照仰光大金塔的外型建造而成,裡面供俸著緬甸贈送的佛舍利,以及13多萬二戰時戰亡者。這個塔是德島縣緬甸人協會為了紀念二戰時捐軀的戰友們而建立,目的在祈求戰亡者的靈魂安息、給予後代子孫精神寄託,並祈求世界和平。這裡在每年815日,也就是日本天皇發布《投降詔書》這一天,都會舉行追悼會、祭祀的阿波舞。目前這個塔已經移轉請德島縣佛教協會來管理,因新冠疫情停止開放中。

往另一頭走是眉山的步道,然而天氣太熱,我們決定走到劍山神社就好。劍山神社並不大,據說是在大正四年(1915)時,為了遙拜劍山本宮御大典而建造的。劍山海拔1995公尺,是德島最高的山、也是西日本第二高的山,至於劍山本宮,猜測應該是劍山山頂的寶藏石神社吧。

最後這張是[明治聖德天皇景仰碑],從google map的評價來看,從山下步行而上的人來說,這個紀念碑似乎很難找,從纜車這頭倒是沒有這個問題。

右邊這張是山頂上的溫度計,可以看到山上溫度31度,濕度70%

 

[德島縣] 像鳥園一樣的德島城跡

[拜訪日期: 2023/8/4]

德島城是我們四國的百城中唯一還沒有拜訪過的,這次既然路過德島,說什麼也要去看看。

德島城是個平山城,在吉野川河口附近。天正13(1585)年,豐臣秀吉將阿波賜給家臣蜂須賀正勝·家政父子,他們便建造了全新的德島城作為居城。

德島城的城址是豐臣秀吉親自選擇的,並獲得比叡山的僧人長宗我部元親、小早川隆景的協助,花了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。

德島城標高61公尺,位於城山的西南邊,北邊有任川、南邊有寺島川,東邊挖了護城河,是一個充分利用天然地形的平山城。

本丸位於城山上,山上還有東西二の丸、西三の丸等等。

曾經的德島城在版籍奉還後被廢,原有的城體也被拆除,只留下了[鷲之門]。不過原本的門也在空襲中被燒毀,現在能看到的是1989年所重建的。

來到德島城的第一個印象是:這裡好有制度。停車場停車要先付費,然後老爺爺會安排你的車子要停在哪個位置。我們被分配到6號停車位,是一個有樹蔭的停車位。天氣很熱,車子能有樹蔭真的是老爺爺人真好。

對德島的第二個印象是,鳥好多。從停車場一路走來,耳邊是各種鳥叫聲,有時也能看到大小不同的鳥在空中飛過來、飛過去。這些鳥不太怕人,走過去拍照時他也只是轉頭看了我一眼,然後繼續淡定地站著。

後來我們看到這個鳥告示牌,才知道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,遼闊的德島中央公園真的是一座鳥園,甚至連裝置藝術都跟鳥有關,有巨大的鳥、巨大的蛋,讓我想起高雄文化中心那座鴿子滿滿的公車亭。

我們首先尋找德島城博物館蓋百城章,這是因為博物館五點就要休息了,先蓋好章以免夜長夢多。這個決定是正確的,因為我蓋完章後順手買了德島城印,然後就眼看著賣店老太太把門關了。

蓋完章,我們打算「爬城」去天守跡的位置拍照。雖然標高只有61公尺,但階梯還是挺多的。想想在台灣都不運動,來日本倒是天天走路或是爬城,自助旅行讓人瘦。

德島城的東二の丸跟天守跡在同一個高度,除了說明的柱子之外什麼也沒留下。

我們走到天守跡向下看,眼前的大樓的高度跟天守跡的高度差不多,住頂樓的人每天看到的風景跟以前的大名是一樣的呢。天守跡旁邊的樹很有特色,裡面被貼了小紙條。我本來以為是樹神一類的,結果只是介紹這棵樹的品種。

城跡中有幾個特殊的碑/塔,這個尿尿小童是[子供平和紀念塔],是座祈求世界和平的塔,裡面放的是全日本各地中小學、美國的小孩寄來的特色石頭/化石,其中有一顆還是當時的皇太子、後來的天皇所提供的。上面的雕像也是募集而來的,由福島小學6年級速水和明的作品,由雕刻家太田三郎來製作。

這是[文學博士鳥居龍藏]紀念碑。鳥居龍藏是一位人類學/考古學者,曾經來台灣做過人類學的調查,留下很多珍貴的影像及資料。之所以在這裡立了紀念碑,是因為德島城中的貝塚是鳥居龍藏所挖掘調查的,對德島的考古學有相當的貢獻。

最後這張是隅櫓跡,一直到整理照片才發現我們完全忘記要去看鷲之門。

[德島縣] 勝瑞城跡,有點空虛的續百城跡


窗外的空地就是勝瑞城館跡,可以對照地圖觀看

[拜訪日期: 2023/8/4]

勝瑞城是個海拔僅2.5公尺的平城,存續時間大約是室町時代後半~戦国時代,於天正10(1582)年時長宗我部氏攻擊時燒毀。勝瑞城在鎌倉時代曾經是淡路國、讚岐國、阿波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有[天下の勝瑞]的稱號,是日本中世史上的重要城跡。因為順路的關係,它成為我們這次旅行拜訪的第二個城。

開車前往勝瑞城跡之前,我查了google map,看到它顯示的狀態是[比平常略微繁忙],還跟楊先生說:城跡居然比平常略微繁忙,搞不好我們今天幸運遇到什麼活動!

結果到了勝瑞城跡,看到的是空空如也的城跡

所以,google map你看到了什麼

一開始我們不知道城跡是否能夠停車,便把車子停在位於[勝瑞城跡]跟[勝瑞城館跡]中間的lawson,買了飲料之後徒步參觀。

勝瑞城館跡目前的狀況,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地。從一旁褪色的告示牌上可以看出,目前已經找到了護城河跡(濠跡)、建築地基(礎石建物跡)、庭院遺跡(枯山水庭園、池泉庭園),也挖出了很完整的備前燒、瀨戶美濃燒、中國製的瓷器,調查研究仍然持續進行中,只是沒有進一步的復原。

文獻中提到挖掘時館跡上方有一層燒焦的土壤,印證了勝瑞城在天正10(1582)年時長宗我部氏攻擊時燒毀的推測。

我們順著指標來到一旁的鐵皮屋,這裡是[史蹟勝瑞城館跡展示室]。在這個有點小的展示室中,除了可以蓋續百城的章之外,有發掘出來的文物,還有勝瑞城濠的存續考證。

除了館跡資料之外,還展示了[阿波藍]的相關資料。阿波(德島的舊稱)是日本最大的蓼藍產地,江戶時期的[阿波藍]已經遍及整個日本市場,是當時德島的經濟主力之一。阿波藍曾經一度因為印度和歐洲的產品進口而銷售量下滑,但目前天然的藍染又受到市場的喜愛,也有了志於保存和振興阿波藍的藍染師。

現場可以索取蓼藍的種子,讓大家帶回家種植。只是種了之後也不是直接可以染,還得經過發酵的程序,染色時還要用石灰調質,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呢。

看完展場我們來到位於勝瑞館東北方的勝瑞城跡,它上方目前的建築物是[見性寺],還有兩個町指定文化財:[勝瑞義冢碑]以及[三好氏四代之墓]。

三好氏四代分別是:三好之長、三好元長、三好義賢、三好長治,其中三好義賢就是謀反奪取勝瑞城的人(原本城主是細川持隆),後來三好義賢在久米田之戰中戰死,兒子三好長治成為勝瑞城城主。

勝瑞城是有護城河的,裡面有很多魚跟烏龜。

可以看到這裡的說明牌是用磁磚燒製的,不知道是不是大塚磁磚製作的呢?

 

 

[德島縣] 大塚國際美術館,擁有1000多幅原尺寸陶板複製畫的美術館


[拜訪日期: 2023/8/4]

楊先生愛看城,我愛看美術館,這次行程我選了大塚國際美術館。

大塚美術館的母企業是大塚製藥,有一間位於德島市鳴門的工廠,面向紀伊水道。1970年前後,大塚正富(現アース製薬株式会社社長)和技術課長の板垣浩正(現大塚オーミ陶業株式会社取締役)向社長提出利用德島的白砂來製磁磚的提議,「因為這些砂當作砂子來賣,是一噸多少錢來賣,但是燒製成磁磚,是一片多少錢來賣」個提議得到大塚正士的認可,並取得了當地的許可。

不得不說日本人對技術的執著是很強烈的,當年要燒製一米見方的磁磚是門技術活,即使是美國也無法做到100%成功,但大塚的良品率是100%1973年,大塚與近江化学陶器株式会社合資,成立了大塚オーミ陶業,準備在磁磚業大顯身手,不幸遇到了石油危機。

石油價格飆升12倍的情況下,磁磚的利潤就不夠了。這時,有人提出在磁磚上燒製名畫,讓磁磚成為藝術品的想法。當年大塚已經可以燒製1*3公尺大的陶版,便先以尾形光琳的《燕子花》進行嘗試。為了讓燒製出來的作品完整地、忠實地復刻名畫的色澤,大塚研發出將近2萬種的釉料。

目前大塚美術館獲得授權、原尺寸複製的名畫已經超過1,000件,這些作品來自26個國家、190多個單位,主要以美術史時間軸的方式陳列,而僅僅是依照參觀路線觀賞,也要走超過4公里才看得完。

路線中有幾處[環境再現]的展覽方式,美術館稱之[環境展示]。這是把遺跡/禮拜堂整個複製下來,讓參觀者在畫作原本存在的空間觀看作品,比方,走進一個洞窟看壁畫,或是走進某個大廳看天花板,這樣的展示方式非常地有臨場感。另外還有主題式的比較展,比方不同時期的畫家如何詮釋同一個主題,或是同一個畫家的同一個主題等等。

因為大塚美術館是建築在山上,所以購票進入後,首先要搭乘長長的電梯抵達B3。沒錯,第一層是B3,然後順著路線一路看到2F,因為作品非常多,即使是一路閒晃大概也要看個6-7小時。所以這次我們沒看完,大概只看到B1的一部分,就到大睡蓮旁邊的餐廳用餐了。

各層的時間軸是這樣的:

  • B3:古典+中世紀+文藝復興+巴洛克
  • B2:文藝復興+巴洛克+莫內大睡蓮(近代)
  • B1:巴洛克+近代
  • 1F:現代
  • 2F:現代

B3的第一站就是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禮拜堂(Sistine Chapel)。這個米開朗基羅原本不想接的工作,卻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之一。《創世紀》和《最後的審判》吸引了很多人駐足欣賞,但這還只是第一個作品,可不能停留太久。

B3的環境展示滿多的,除了西斯汀禮拜堂之外,還有幾個特別的環境展示,艾爾·葛雷柯(西班牙語:El Greco)的祭壇就是其中之一。原始的祭壇已經在拿破崙戰爭中遭到破壞,大塚美術館根據藝術史學者的論點,以艾爾·葛雷柯的作品為基礎來推測祭壇的尺寸,而後復原了這一座巨大的屏風。這座屏風有12公尺高呢!非常的有震撼力。

土耳其卡帕多奇亞(Cappadocia)有許多地岩窟教堂,這裡展示的是其中一處Pancarlik Church中的聖特奧多羅壁畫(Murals of Saint-Theodore)。這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環境再現,他也是個世界文化遺產,要參觀這個展場得要先走出玻璃門、穿過小庭院(庭院中居然注意蛇的牌子),然後走進這個像是岩窟教堂的展場。青、白、紅三色的壁畫斑駁,地面的凹凸都在訴說著時間的流逝,給人一種突然間穿越到土耳其地下城的感覺。波浪狀的階梯,牆壁下方的平台,都是沒有見過的設計。

環境展示一共有12處,教堂/祭壇就占了6個。從藝術史的時間軸來觀看藝術品,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創作主題的改變。古典時期的收藏中還能看到婚禮、跳水、對戰、軍隊修整這樣的主題,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多是跟宗教有關的題材,一直到巴洛克時期才又有更多的主題,這或許是環境展示中有這麼多教堂的原因。

這是希臘-梅特歐拉(Meteora)修道院中的聖尼古拉斯(St. Nicholas Anapausas)修道院,梅特歐拉在1988年被列為文化與自然的雙世界文化遺產,聖尼古拉斯是僅存的六間修道院中最小的一處,你可以看到這裡連樑柱都忠實呈現。

這是斯克羅威尼禮拜堂(Scrovegni Chapel),原始的濕壁畫完成於14世紀,也是西洋藝術代表作之一。這一個展區人很多,本來想拍黑白的星星地板,最後就忘了。

這是法國諾昂維克(Nohant-Vic)的聖馬爾定教堂(Saint-Martin)壁畫,在Tripadvistor中也可以找到它。這個壁畫中的人物濃眉大眼,有插畫感。

這幅與植栽相互輝映的《貝殼中的維納斯》(Casa della Venere in Conchiglia)來自龐貝,直接在google打上那串義大利文就能找到地點。

跳水這張畫是義大利考古博物館的收藏,是一幅彩繪在石棺上的濕壁畫。這幅畫讓我有一種穿越的感覺,那個高台的格子畫法像不像小時候畫的走迷宮。

這兩張是我覺得有趣、隨手拍的作品,一張是馬賽克拼貼,一張應該是上帝的畫像(吧?)第一章金光閃閃的,還有很多裝飾性的元素,第二章感覺有點卡通,背景有些符號,信徒可能比較能夠理解。

這兩張都有傳說中的動物,紅色的是《獨角獸與貴婦人》(La Dame à la licorne)系列中的《我唯一的願望》(À mon seul désir),被認為是表現了愛與理解。另一張是《半人馬與野獸的對戰》(Battle of Centaur and Wild Beasts),這是一張精緻的馬賽克作品,這場對戰目前看起來人馬略勝一籌,但人馬居然是用石頭攻擊野獸的,跟想像不太一樣啊!(我說你的弓箭呢?)

比較式的展示中最特別的就是《最後的晚餐》。美術館展示了1979-1999年大規模修復前後的模樣,還貼心地在中間放了座椅,讓參觀者可以細細比較。

這張是達文西的兩張《岩間聖母》,一張收藏於羅浮宮,一張在英國國立美術館,兩張並排在一起,感覺可以玩一下找不同。

因為時間的關係,我們沒有看完,就到b2的莫內蓮花池旁邊吃午餐了。美術館的午餐不貴,而且還有一點哏,像是《維納斯咖哩》,是把咖哩放在貝殼盤子裡的低卡料理,巧克力蛋糕的名字取名為《黑天鵝》,因為它的造型靈感來自於竇加的畫作。

因為看到了本日海鮮說明,茜忍不住點了海鮮丼套餐,1,500的價格真心不貴,而且好吃。

下次這裡應該要安排一整天的時間的,這裡可是比所謂的沉浸式體驗的展覽好看多了,不僅在尺寸、顏色上都有要求,有很多大得讓人讚嘆的作品,旁人的舉動也很配合,是正港的完整體驗!(先前去羅浮宮大家都排隊拍蒙娜麗莎,這裡也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