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
[台灣北部] 淡水馬偕相關景點,配合小五社會課本


[拜訪日期:106/1/30]
  在跟小孩介紹百葉餛飩時看到了馬偕牧師的雕像,甜心突然說:以前社會課本有教到傳教士馬偕,他在淡水開了醫院,還成立了牛津大書院跟女學堂。老實說茜以前從來沒有走進去馬偕醫院,既然都到附近了,就趁機帶小孩來看看吧!


  看到馬偕牧師的雕像後,旁邊有一間很多彩繪的麥坎納,往巷子裡走就是滬尾偕醫院。偕醫院是馬偕牧師設計,再請淡水的泥水匠洪泉師父所蓋,這是一棟閩式+西式合璧的建築,形式有點像倒過來三合院,屋頂是紅瓦,門跟窗則是拱型或是半圓形的。由於基地靠近海邊,所以地基抬高了一米,樓梯可由左右兩方進入。


  馬偕牧師是在1872年來到淡水,初期以拔牙聞名;1873年在寓所開設滬尾院,聘請海關所屬的洋醫師駐診。後來因為美國一位同姓的馬偕船長遺孀捐贈三千美元,才有經費建造現在看到的偕醫院。


  偕醫院不僅造福了地方的居民,在中法戰爭時也因為搶救傷兵而獲軍功。後來因為空間不足而於1912年搬到現在的雙連站,空的建築曾經作為福音書房、神學院、民宅、診所、婦女教育中心、圖書館、幼稚園目前則是作為馬偕生平的展覽室及文創咖啡廳。



  偕醫院裡面有一些舊文物,像是Yamaha的風琴、點幣板、手鐘等。最酷的是馬偕的權杖」,這是他的學生送他的,上面寫著:掌教台灣北路聖會偕牧師尊杖 嚴清華 陳榮輝 陳雲騰 葉得順 等眾門生奉送。


  老實說茜比較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古蹟,所以目前的經營者在做解說的時候,茜是快速地溜到旁邊的房間去看文字說明的。也幸好茜跑去看文字解說,才看到很有趣的說明,解說牌上寫著:馬偕引進了菜頭、高麗菜、番茄、敏豆、菜花、紅蘿蔔、甜菜、西洋芹等,如果真的是馬偕引進的,那麼馬偕對台灣的農業影響真的很深遠。

  看完了醫院,我們來到了牛津書院。牛津書院是馬偕1880年在故鄉牛津郡募款,募得6,215美元的建校經費後建造的。1882年落成時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,為了感謝牛津郡的經費支持,英文取名為Oxford College,所以又稱為牛津學堂。


  1883年又在牛津學堂的旁邊建造了「淡水女學堂」,這是全台女子首學,對於提升台灣女性地位有很重要的意義。當年的女學堂雖然不限年齡、甚至補貼學生車馬費,但第一年僅招收到34名學生,想必當年女生要念書應該非常不容易吧!


  馬偕在台灣29年的宣教生涯,除了宣教之外,在醫學、教育上也有很巨大的貢獻,難怪會被放到教科書中啊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