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拜訪日期:106/7/25]
鹿角尾去澤礦山的開採起源於西元708年、結束於1,978年,一千多年的開採歷史,在地底下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坑道。想像著在這終年氣溫不超過13度的地底下,每天有數百人在這裡掙一口飯吃,像螞蟻一樣辛勤地工作著,突然覺得這個遺跡乘載著的是好多人的生存。
為什麼會挑這個景點來參觀呢?因為在規劃行程的時候發現,奈良的大佛以及中尊寺金色堂的黃金,都是由這個礦山所提供的!從前只知道金澤產金,沒想到東北這裡也曾經是個重要的產地,加上資料上說這裡是日本規模最大的礦坑遺跡,既然行程都到附近了,那就來看看吧!
這個產金又產銅的礦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和銅元年(708)的傳說,最早期是金礦的開採,直到元禄8年(1695)才發現銅礦。慶応元年(1865)在美國人的指導下試驗了火藥輔助開採,產銅量於是大增。明治時期礦山由岩崎家(也就是三菱財團)接手礦區的經營,當時日本正在推動各行業的現代化建設,而銅礦事件餓當中不可或缺的金屬。此外,二次大戰後的重建也需要大量的礦產,因此這時期達到了銅礦開採的巔峰。
後來因為全球開採過剩、銅礦價格疲軟,加之以銅礦礦脈枯竭,尾去澤礦山1270年的開採歷史,於昭和53(1978)劃下了休止符。
印象中小時候曾經看過瑞芳、三峽的礦災新聞,才想著日本的礦區可能設備比較好,沒有所謂的礦災,就看到大正5年(1916)曾經發生選礦場大火全毀,以及昭和11年(1936)中澤礦渣大壩潰堤,造成了374人死亡、174人受傷。礦業果然還是相對辛苦而危險的行業。
雖然礦業是個相對風險比較高的行業,但這裡在開採的全盛時期,曾有4,486人在這裡討生活。真不知道四千多人如何在這個小地方過日子?這讓茜想起軍艦島,只不過這裡不是一座小島,但生活條件的嚴苛應該不相上下吧。
我們拜訪礦坑的時候幾乎是沒有人的,在售票處購票時,阿姨還特別詢問我們:要不要買雨衣保暖?想想13度應該還好,我們買了票,往歷史的坑道出發!
見學的坑道為1.1公里,步行需30分鐘,坑道的中間有個分歧點,可以多走0.6公里的特別坑道,可以觀看一些過去的設施。
一開始的礦坑還有水泥的牆面,走著走著,不知道甚麼時候兩旁變成岩石了。因為地底下陰冷而潮濕,岩石的表面還長出了蘚苔類的植物,在昏暗的燈光下整齊地伸展著。
當兩旁的礦脈改變的時候,就會出現紅白色的解說牌,最初見到的是銅礦脈,而後是珪質黑色泥岩與綠色泥岩的互層。來日本之前我才跟楊川講到岩石與礦物,所以這回楊川對岩層比較有興趣,走一走還會發問。
近代坑道有大規模採掘跡,這裡可以看到許多古老的岩層,據說還有地球生成時的斷層,只是不專業如我們,實在看不出來是哪邊啊!
牆上偶爾會出現採掘法的說明牌,有點年久失修的感覺。
走過近代坑道後是礦工們的信仰[山神社],原本還想著,現在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來祭拜?看到一旁牆上綁著的籤文,我想是有的。
山神社旁邊有一區古酒的儲存處,所謂的「古酒」,只的是熟成3年以上的酒,酒的顏色較深,有著老酒獨特的香氣。這裡的古酒可以購買,不過小跳好像沒有買。
山神社旁還有拍照專用的「體驗設施」,可以帶上工程帽,假裝操作採礦的設備。從兩位小妞與設備的合照可以看出,這採礦設備還不是矮子可以駕馭的,因為它好高啊!
在分叉路上我們選擇了比較長的特別行程,因為裡面有礦工們的休息所、事務所,還有許多的設施,茜想說都來了,就多看看吧!
(未完待續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