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拜訪日期:105/11/27]
這天女兒要在鹽水這邊比賽,阿木我本人看完賽程後預估應該半天可以結束比賽,就有時間可以在鹽水這邊玩半天。於是阿木我做足了功課,把比賽場地附近的景點都研究了一遍:
l 武廟-蜂炮的轎子從這邊出發,旁邊還有一個文物館。
l 大眾廟-有一尊鬍子會長大的神像。
l 月津文史工作室-類似遊客服務中心,可以在這邊看到鹽水的文史資料。
l 鹽水八角樓-鹽水著名的地標
l 連成巷-鹽水的老街,有很多老建築物。
l 一銀巷-第一銀行旁邊的小路,裡面有修德拜亭廣場
l 鹽水天主堂-中國式的天主堂,聖經裡所有的人物都用中國風來表現
l 護庇宮-有潘麗水的作品
l 橋南老街-鹽水最早的一條街道,也是清朝時通往南部最重要的道路,現在還有百年的打鐵舖
l 台灣詩路-很有特色的民宿
甚至還查好了有哪些好吃的東西:
l 康樂路的阿三意麵or阿桐意麵
l 朝琴路的鹽水豆簽羹
l 朝琴路的臭豆腐
l 民生街的百年粿攤
l 中正路的炭烤雞蛋糕
l 中山路、中正路交口的銀鋒冰果室
結果!!!人算不如天算,比賽這天竟然下起了大雨… 加上後來因為頒獎時間拖得比較晚,所以有空的時候天都快要暗了,半日遊基本上已經泡湯了。
要回高雄前,幾位阿木還在猶豫,啊到底要不要撐著傘晃一下啊?都來到鹽水了甚麼都沒看到好可惜。結果我們決定開車看完幾間廟再回高雄,因為下雨+時間有限,所以預計拜訪武廟+鹽水天主堂。
【鹽水武廟】
在有限的時間下挑選的景點一定有他的理由,挑這個景點是因為他是鹽水蜂炮活動神轎的出發地,而且武廟奉祀的是關聖帝君,這群打劍道的小孩當然要來拜一下,希望自己能向關聖帝君一樣威武神勇,而且重情重義。
武廟內的斑剝交趾陶可以看出這間廟的歷史,牆上的「重修武廟碑記」很有意思,紀錄的當年的捐款,最高的是「太學生李應信捐銀兩百大員」,無論是年份的紀載方式、商號的名稱、貨幣的單位,跟現在通通都不一樣。
上方的磁磚上也有文字,但只認得出最前面的「新塑」兩個字,我猜想可能是哪一年修築關聖帝君的像的相關人士吧?
原本在網路上看到這邊有個聖旨的匾,但是沒有找到,大概是因為小孩太多注意力都在小孩身上,所以漏看了吧。
武廟左方有一隻牛,據說摸牛的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祝福,結果小孩們有的摸肚子、有的摸嘴巴、有的摸角…看來我應該要摸一下牛的眼睛,看看小妞們的功課會不會進步。(甜心跟湘恩在車上比賽月考成績,結果湘恩大勝,真是文武全才來著,甜心要像湘恩看齊喔!)
而後我們到旁邊的文物陳列館,這裡陳列了關公的生平,還有超級多的關公像。比較特別的是牆上的畫是特別請畫師及書法家來創作的,為了表現出關公的「忠孝節義、禮信仁勇」等精神。
小孩們對牆上畫的故事很有興趣,還討論起武將們各自拿了什麼武器。厲害的是他們還真的能認出畫裡的人物、武器跟坐騎,看來三國演義是真的有在認真看。
不過整個館最受歡迎的是三座神像:摸我就升官、摸我就發財、摸我就快樂,根據茜不太認真計算的統計,小孩們最喜歡的是發財跟快樂。
【鹽水天主堂】
第二站我們來到鹽水天主堂,趁著中間3分鐘的空檔,我跟車上的小妞們介紹了鹽水這邊有甚麼特色景點,結果小妞們甚麼都沒聽進去,只記得「會長鬍子的神像」,於是當我們來到了天主堂,小妞們頻頻問:這裡的神像會長鬍子嗎?
這裡是天主堂,聖母怎麼會長鬍子啦!
這間天主堂真的妙不可言,我們把車停在牆外,抬頭看到了孔子再跟學生講課。ㄟ?不對,這位「孔子」怎麼會拿著十字架?定睛一看,原來是耶穌再跟門徒說教。
走進像宮殿般的門樓進到天主堂,大門上有屋瓦,屋簷有刎獸,牆上有圓窗,門口還有兩隻石獅子,石獅子還真的有一公一母,實在混搭得很妙。
走進禮拜堂,講台後面是中國版的「最後的晚餐」,耶穌吃的是包子,桌上還有筷子,真的很佩服畫師對細節的堅持,以及中西合璧的創意。「最後的晚餐」上面的三胞胎是聖父、聖子、聖神,用三位長得一模一樣來表現出三位一體。最神奇的是,這裡竟然有香爐?!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不拿香,這裡的香爐不知道是甚麼功用呢?另一頭牆上畫的我猜想應該是上帝在開天闢地-「要有光,就有了光」,旁邊還有九大行星,雖然繪製的內容其實還滿科學的,但不知道為什麼就讓人想起太上老君和煉金術…
門口有可以自由索取的掛畫,裏頭的聖母瑪麗亞要是拿一隻柳枝,應該沒有人會覺得他不是觀世音菩薩。
聖母亭裡的聖母與聖子比較沒有那麼中國風,但後面的繪畫方式、配色、細節都很中式,聖母前方還有一對長明燈跟一排燭台,跟廟宇的設備是相同的。
依據摺頁的介紹,這裡的禮拜堂(稱為祭天殿)是民國44年由德籍方濟會的士胡國臨神父所建造,茜猜想當初會以中西合璧的方式來建造這座祭天殿,應當是為了讓當地居民不要排斥「外來文化」。印象中以前上課讀過,歐洲來的傳教士其實並不會嚴格規定信徒不能拿香,而是會用漸進的方式來傳達福音,這麼說起來,以前的傳教士心胸真的很寬大。
【大眾廟】
因為小孩們一直在問「會長鬍子的神像到底是哪一個?」於是我們決定還是去大眾廟看一下好了。大眾廟其實就在天主堂旁邊,車子往回開就看到大眾廟的牌樓,兩邊開車不用2分鐘就到了。
大眾廟的前面有一座市定古蹟-「月津港聚波亭」。是的,這裡曾經是個繁榮的港口,過去曾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月津」的俗語,而這座亭子是當初給商旅稍作休息的場所。當時彰、泉地區的船隻受到「雷府晚春大將軍」的庇佑,因為感念神威讓其航行順利,於是乾隆6年時在聚波亭後方建造了大眾廟,聚波亭變成了他的前殿。據說這裡有些彩繪是蔡草如先生的作品,但因為沒有特別標註,所以不知道那些才是呢?
我們在廟公的引導下找到了「會長鬍子的神像」,原來是這裡的福德正神呢!名的鬍鬚已經有九尺八寸了,據說每年都還在長,或許下次來就超過十尺了也說不定。
結束了進香團的行程,我們飛車回高雄吃每次比賽完必吃的燒肉,照慣例大人們還是被趕去坐一桌,小孩們幾成一桌吃吃喝喝不亦樂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