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拜訪日期:107/1/23]
拜訪前一天我們上網查了一下,發現這裡有很多手作體驗,有勾玉、陶笛、生火、織布、編織、銅鏡、親魏倭王印、銅鐸、貨泉等,但是每個手做的地點都不太一樣,且幾個要灌注的體驗只有六日限定:
- 弥生くらし館もしくは(彌生生活館):勾玉、笛、生火
- 古代の森:織布、編織
- 南のムラ(南之村):銅鏡、親魏倭王印、銅鐸、貨泉(六日限定)
找停車場的過程才發現這個「城」還不是普通的大,走一圈應該要花掉不少時間吧!也難怪園區內還有接駁公車,真的是很需要呢!
導航帶我們來到了西口停車場,當我們買好門票、表明我們等等想做勾玉体驗後,服務的阿姨好心地跟我們說,應該要把車停到東口比較近喔!但我們想想既來之則安之,反正也都要逛,車停在哪邊其實都一樣的。
門口入口處就可以看到所有DIY的展示,除了勾玉之外,很想試看看銅鏡,可惜這天不是六日。除了展示之外,還有很多「角髪(みずら)」可以戴著拍照。楊川、蜜蜜戴上角髮感覺很自然,真是適合當彌生時期的貴族,然後兩位小妞一人拿個一個角髮要楊先生戴,最後楊先生只好戴兩個角髮拍照…感覺也超自然的,哈哈哈。
我們穿過彌生大原野、欣賞遍野的蒼涼,而且不只用眼睛,還用整個身體去感受到了;因為空曠,這裡的風特別大,真切地感受到寒風刺骨。
彌生時期從西元前三世紀開始,大約持續了600年的時間,[南內城]有很多的豎穴式建築,這是彌生時期晚期的建築型式的復原,是一個由兩層壕溝所圍繞著的部落,包含有柵欄圍牆、住所、瞭望台、倉庫等,每一間建築裡面都有彌生時期生活文物的展示,部分甚至以假人來解說。


從展示中可以得知彌生時期的日本人已經會養蠶取絲,也已經有社會階級的分野了。
從展示中可以得知彌生時期的日本人已經會養蠶取絲,也已經有社會階級的分野了。
復原的部落中有像涼亭一樣的小屋,展示了用石頭、木頭做的器具,還有植物染的線、織品、染料等等,這些植物染的顏色並不鮮艷,但可以感受到大自然。
某一個小屋中提供了使用木頭器具在石頭上鑽孔的體驗,蜜蜜跟楊川都有成功鑽出洞來,親身體驗了簡單機械的功能。
[南內城]的旁邊有一間展示室,裡面展出了在這片遺跡出土的文物。最驚人的是裡面擺了好多的甕棺,其中有一個甕棺裡面還有遺骸!沒記錯的話這邊挖出來的墳墓有2550座,有的遺骸上有數個箭孔,看起來是戰死沙場的人;有的棺木中有玻璃玉器,看起來應該是地位高的人。
展示室裡當然有比較生活化的東西,像是彌生時期的衣物(但是平民的衣物看起來好像OO 時穿的,看起來不太吉利),或是木製品(看起來像裝飾),厲害的是好像還有遺跡復原的工作室,原本很期待看到現地的工作,但等了一會兒都沒有工作人員出現。
這個城的重頭戲是勾玉製作的體驗,楊川跟茜選了難度比較高、PRO級的黑色勾玉,蜜蜜選了初級的粉紅色勾玉。
勾玉的原石是高蠟石,是從長方體開始製作的。首先在長方體的正面上畫出勾玉的外型,然後把黑線外的部分通通磨掉;其次在側面上畫出角度,讓勾玉的尾巴處漸漸變細;然後把整個勾玉磨到圓;最後用細砂紙水磨,穿上線之後就完成了。
黑色的圓石非常硬,所以楊川在第一個步驟就後悔了,一直喊手痛,而蜜蜜則是默默地一直磨、一直磨,兩個人的耐心程度真的差很大。
這個體驗真的很特別,體驗費用也很便宜,一個只要200~250円。雖然需要一點耐心,但不太容易失敗,很容易就會有很漂亮的成品。我們家蜜蜜很喜歡他做的勾玉,回台灣還會配戴呢!
吉野ケ里歷史公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